推流式衰变池优缺点说明
一、优点
结构简单,建设成本低
推流式衰变池采用串联池体设计(通常为3个),废水依次流经各池体,通过物理流动实现自然衰变。其构造无需复杂机械装置,施工难度低,初期建设费用较间歇式或智能化衰变池更低。
运行维护便捷
由于无自动化控制系统依赖,日常操作以手动管理为主,仅需定期监测池体水位和排放时间,运维人力与电力消耗较少,适合预算有限或技术能力较弱的医疗机构。
适用短半衰期核素
对于半衰期较短的核素(如锝-99m,半衰期6小时),推流式设计可通过多级池体延长废水停留时间(通常≥30天),满足排放标准,且无需长时间封闭储存。
二、缺点
停留时间控制不稳定
池内水位变化可能导致废水流动路径偏移,部分废水未流经全部池体即被排出,实际停留时间低于设计值,存在排放超标风险。例如,当末级池体水位过高时,废水可能直接溢流,跳过部分衰变阶段。
有效容积易缩减
废水中固体颗粒(如药物残留、患者排泄物)易沉积于池底,长期积累会减少池体有效容积,缩短废水实际衰变周期。需频繁人工清淤,增加放射性接触风险和维护成本。
材质缺陷导致渗漏风险
传统推流式衰变池多采用混凝土材质,长期受酸碱腐蚀或放射性物质侵蚀后易产生裂缝,导致废水渗漏污染周边环境,且难以修复。
混合核素处理效率低
若废水中含不同半衰期核素(如碘-131与锝-99m混合),推流式需按最长半衰期核素计算容积,导致短半衰期核素废水滞留时间过长,造成池体资源浪费。
缺乏自动化监控
依赖人工记录排放时间与检测数据,易因操作失误导致误排或监测遗漏,且无法实现实时液位监控与故障预警,管理可靠性较低。
三、适用性与改进建议
推流式衰变池适用于短半衰期核素为主、废水量稳定且运维能力有限的中小型医院。为提升安全性,建议采用不锈钢或耐腐蚀UPVC材质替代混凝土,并增设液位传感器与防短路挡板,优化废水流动路径。同时,定期清理沉积物并分池处理不同半衰期核素废水,可减少容积浪费与超标风险。